新闻详细
新闻当前位置:新闻详细

老外粉丝“催更”的《庆余年2》牛在哪儿

转载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77167693847347712/

2024-06-06 07:40·大河网

  国产剧出海,能让那么多外国观众“上头”?

  去年,剧版《三体》播出后被海内外观众盛赞为“中国科幻剧的新巅峰”,开辟科幻剧出海新赛道。今年,国产剧海外传播继续捷报频传:《我的阿勒泰》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的长篇华语剧集;《新生》登顶全球流媒体平台奈飞日榜,超过了霸榜多日的韩剧《眼泪女王》。

  刚刚收官的《庆余年》第二季,成为迪士尼流媒体平台Disney+有史以来播出热度最高的中国大陆剧。

  很有趣的是,在社交平台上,随处可见真情实感的外国粉丝兴奋追剧、眼巴巴“催更”。时隔5年,《庆余年》终于回归。身世神秘的青年范闲,历经家族、江湖、庙堂的种种考验与锤炼,他秉持正义、良善,开始了新的人生征途,继续书写出这段不同寻常又酣畅淋漓的人生传奇。

  我看到好几个视频里,外国粉丝在打开《庆余年》第二季那一刻都在放声尖叫,无一不是上演了“激动的心、颤抖的手”这一画面;等到剧播完的时候他们又是崩溃的,纷纷痛苦大喊怎么可以这样就播完了?恨不得主创们明天就立即开工拍摄并制作好第三季,害怕又要等5年。

  所以,外国剧粉也在上演“上头剧粉发疯实录”。如今,国产剧在海外既拥有快速“破圈”的热度,更具令“歪果仁”念念不忘的长久魅力。

  《庆余年》第一季就已经“出海”——在全球五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播放;而第二季在开机前已经落实和迪士尼的合作,全球同步发行。

  海外观众为何也超爱剧中主角范闲?

  “海内外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判断和喜好是比较一致的。”此前,《庆余年》出品方负责国际业务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曾提到,根据他们对海外市场的调研和网友的反馈,《庆余年》每个人物的设置“已经打破了国别的界限”,让很多国家观众产生共鸣。

  作家猫腻创作的小说《庆余年》,在网文圈气质独树一帜,风格“混搭”,改编成电视剧,保留了原著的传奇色彩:喜剧和悲剧并存,历史感和科幻属性兼具。披着爽文的“皮”,带着幽默的喜感,但内核颇有古典悲剧的味道。

  猫腻的小说背景设置是世界已经进化到下一个文明,角色看起来是去往古代,是以古装和古代人物活动为蓝本,实则去的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。故事叙事逻辑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人所熟悉的场景,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困惑与心理诉求。

  在《庆余年》第二季面世前,为什么海外平台就决定购买版权?剧集出品方负责国际业务的负责人表示,首先,第一季的亮眼成绩大家有目共睹,因此会相信第二季、第三季能延续同样被观众喜爱的那种风格。同时,他们在和迪士尼等沟通时也强调,“尽量让大多数主创回归,角色和第一季的选择是一致的”。

  在猫腻的原著故事里,每个人都是鲜活的,他们的人生走向都太重要了。海内外剧粉的苦苦等待,并不是只为了看一个很过瘾的爽剧,而是希望透过荧屏确认,在那个虚构的脑洞很大的丰富世界里,形形色色的人都生动地存在着。

  被扎实塑造、体现人性之光的角色,能得到多数人共情。

  以剧中范闲的母亲叶轻眉为例。在故事开始前叶轻眉已去世,但作为关键线索贯穿整部作品,始终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,仿佛是一个隐身的“大女主”。一个不出场的主角,观众对她的认知,是通过一个个角色的讲述才拼凑而成的。叶轻眉致力于天下人人平等,想要改变世界,而她也用自己的一生去执着实现这个目标。

  在《庆余年》第二季播出的时候,猫腻监制的《叶轻眉日记》在剧播期间与起点读书同步更新,填补了剧中的故事留白。“上头”的剧迷们由此看到,一个性格乐观的工科博士如何来到庆国,认识了一群好朋友,又如何在日常里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。

  剧中陈萍萍的饰演者吴刚在微博上感慨,他看到《叶轻眉日记》,得知原来陈萍萍的名字还包含“平平安安”的祝福。“原来叶轻眉对陈萍萍的相待,是真正挚友间的相待。他多幸运啊!”吴刚解读,“所以当叶轻眉最终以悲惨的方式孤独死去,从那一刻起,陈萍萍就没有余年了……他接下来的生命,都只会为复仇而活。这条路,我会陪他走到终点。”

  剧中原本只想独善其身的范闲,在逐渐探究出当年真相,了解母亲的理想后,有了改造世界、追求公平正义的坚守和执念,从普通少年一路成长为强者。

  我看到有一个加拿大粉丝被网友称为“外国庆学家”,他能清晰顺畅地说出范闲和周围人的复杂人物关系,也能“秒懂”朝堂博弈等剧情的来龙去脉。剧集收官后,他透过视频,手捧一封手写信,双眼放射出无比真挚的目光,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表达自己对《庆余年》的满满爱意以及期待:“这部剧真的太棒了,请问第三季什么时候可以看到?我等得好着急!”

  当国产剧让外国粉丝着急“催更”下一季,证明中国文化产品生命力旺盛,未来可期。

  如今,能扬帆出海的中国影视作品,不只有祖传的IP“镇宅”。在现代影视工业的支撑下,一些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当代文学作品,具备被成系列地改编成多季剧的条件,从而诞生出有东方特色的文化产品。

  当下的文艺创作者唯有探索一条既体现原创性输出,又具有网络表达特色的途径,才能让青年文化富有“出圈”“出海”的活力与生机。


  (来源:中国青年报 沈杰群 版权归属原作者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?)

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