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细
新闻当前位置:新闻详细

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斩,锦衣卫抄家时落泪,太后得知后水米不进

转载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63214373415862796/

首发·趣史談

从古至今,似乎比起左右逢源的奸臣,忠臣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不已。而且,不管朝代如何变迁,奸臣把持朝政,让忠臣下场凄惨的历史总是在不断地上演。

明朝第一忠臣于谦的冤死,甚至让去抄他家的锦衣卫流泪,久居深宫内的太后得知后更是茶饭不思。那么,于谦的死究竟有何冤屈呢?为什么让他人有如此反应呢?

公元1398年,于谦出生于杭州钱塘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。祖上曾有多人在朝为官,其父隐居钱塘不仕。

与父亲不同的是,于谦从小便树立了远大的志向,想考取功名,入朝为官,报效国家。

公元1421年,于谦考中进士,自此踏上仕途。为官期间,他拒绝和奸佞小人为伍,凡他经手的案件,绝无冤假错案。

作奸犯科之人,也很难从中捞取油水。久而久之,于谦就损害到了许多人的利益,暗中陷害他的人不计其数。

于谦的为官生涯中,经历的第一件大事,便是随朱瞻基一起平息朱高煦的叛乱。

朱高煦是朱棣次子,在他发觉坐上皇位无望后,索性发动叛乱,想要推翻明宣宗的统治。

朱高煦投降后,于谦声厉惧色,细数他的罪行,令其羞愧得抬不起头。也让朱瞻基龙颜大悦,任命于谦为江西巡抚,深得百姓爱戴。

于谦为官刚正不阿,不事权贵,也曾被宦官王振排挤,受其报复,关入狱中,被判死刑,幸得百姓求情,才被释放。

而于谦仕途生涯的高光时刻应该在土木堡之变。公元1449年,瓦剌来犯,在宦官王振的谗言下,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决定亲自出征。

却没想到这一战,不止令几十万大明精锐丧命,还让自己也沦为敌人的阶下囚。当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被送往京城后,京都一片哗然。

因为大家无比清楚,跟随朱祁镇出征的是整个王朝的精锐,但他们都被留在了土木堡,未战便怕了三分,怎么抵挡也先大军呢?

于谦在正确分析了当前形势后,站出来安抚众臣,认为“国不可一日无君”,当前最紧急的情况是需要先拥护一位新帝上位,于是决定将郕王朱祁钰扶持登基,称明英宗为太上皇,解除敌军拿明英宗威胁大明一事。

之后,朱祁珏升于谦为代兵部尚书,由他全权负责北京保卫战,事实证明明代宗的判断是准确的。

首先,他从全国各地抽调军队,集结了数十万军队,随后通过一系列措施,鼓舞士兵。

一、采取连坐制,鼓励士兵们奋勇杀敌;二、切断士兵退路,让他们逃无可逃。

在于谦的计谋和指挥下,明军顺利击退了瓦剌,从而保住了京城,避免明朝将亡的结局。

朱祁镇在没有利用价值后,被释放回朝,但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长达八年。在这期间,朱祁钰不顾他人的谗言诬陷,始终对于谦等人信任有加。

但朱祁钰却突然病重,让石亨、徐有贞等人有了新的打算,他们将朱祁镇迎出南宫大门,重登帝位。

在明英宗复位后,本就对于谦心怀嫉妒的人,便开始污蔑于谦、徐文等人,让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捉拿下狱,没过几天以谋逆罪将他们处死。就这样,一代忠臣,落得个冤死下场。

虽然英宗知道于谦罪不至死,但他还是在小人的谗言和私怨中,定下了于谦等人的死罪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孙太后刚开始不知道于谦的死讯,得知后更是叹息了好几天。

有人说于谦对不住朱祁镇,夺位之仇让他恨之入骨,但如果不是于谦,亡国之君的名字还会是朱由检吗?

上对得住大明江山,下对得起百姓、自己的良心,可以说,“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正是他气节风骨的真实写照。

参考资料:

《明史》

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