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网游小说 - 三国:关家逆子,龙佑荆襄在线阅读 - 三国:关家逆子,龙佑荆襄 第362节

三国:关家逆子,龙佑荆襄 第362节

哈哈……    听到这儿,刘桢总算是长长的喘出口气,他笑问:“不知子桓说的宝贝是这《九品中正制》还是书写这《九品中正制》之人?”    “都有!”曹丕感慨道:“能写出如此妙策之人,必是一个妙人,看来……此李藐远非那祢衡可比,除了文才斐然外,他胸藏韬略,是有真才实学的,这一篇选官之法,更是切中当今时世的弊病!”    《九品中正制》是李藐赠给曹丕的投名状。    事实上,这是历史上,曹丕登基后,陈群和司马懿搞出来的这套。    说是公平的选官之法。    可事实上,这是一个很坑的选人制度。    很简单去说,由中正官定士人的品级。    那么……中正官是谁?    中正官不是勋贵,不是外戚,不是宦官,是门阀氏族啊!    可以说,如此选官制度,最终势必成为门阀士族的工具,为门阀氏族笼络人才。    事实上,提到门阀氏族,曹魏这个政权,乃至于未来的“三家归晋”,还是很有说法的。    曹操起家靠的是谯沛武人与颍川才俊的支持。    也从那时候起,这两股势力相爱相杀。    最初的曹魏勋贵集团,是以夏侯惇、夏侯渊、曹仁为首的宗族派系。    颍川才俊,因为身处豫州,则是形成了以荀彧为首,钟、陈、司马为辅助的豫州士族派系。    顺便提一句,为何司马一族能跟颍川氏族玩到一起?    这是因为司马懿的爷爷,曾做到过颍川的郡守,而颍川荀、陈、钟、韩之所以能成为颍川四大家族,是因为他们的“爷爷”做到过县长。    司马家与颍川家族本就是深度的利益捆绑关系。    而这两股派系,在荀彧、荀攸与夏侯惇、夏侯渊这一代还相安无事。    或者说,豫州氏族与曹氏勋贵,在起初只是有小小的摩擦。    可如果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,荀彧死后,司马懿、陈群代替了老一辈颍川才俊,成为了新的豫州士族之首。    接下来,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,就是推行这《九品中正制》,将选官之权紧紧的握在他们手中。    那时候的豫州氏族与曹氏勋贵就不止是小摩擦了,斗起法来了。    直到,高平陵之变!    而这中间,司马懿先后斗过了夏侯惇、夏侯渊一代;    斗过了曹真、曹休这一代;    最后又斗过了曹爽这一代!    曹家宗氏彻底完蛋了,以颍川才俊为首的豫州士族真正意义上的掌权了,包括后期的钟会、陈泰都是颍川人。    之后便是喜闻乐见的,司马家创造了氏族王朝。    现在再去品,三家归晋,归的是谁?    是特喵的以颍川一派为首的豫州士族的延续。    曹操要知道,他一辈子才是打工人,尽给氏族打工了,他的心态保不齐就崩了。    所以……    三国真正的主线是什么?    从来就不是什么曹操、刘备、孙权彼此的争斗,而是颍川的一个老太守(司马家)和四个县长(荀、钟、陈、韩四大家族),五个家族形成了深度利益捆绑的关系。    然后率领豫州氏族,他们投资了士族之首的袁绍。    而袁绍整了个分公司——曹操。    他们就分散投资,最后分公司赢了,分公司的河南氏族们就开始步调一致的和分公司老板的族人斗。    斗了三代人,终于成功了、掌权了,三家归晋了,创建了氏族王朝。    这才是三国真正意义上的主线,也是曹魏这一支的主线。    当然,这条主线贯穿了将近大几十年。    现在,似乎还有些遥远。    可在关麟看来,河南氏族与曹氏宗室的斗争,这一条“暗线”是能够利用的,是能够提前去推波助澜的……也是能够映射到“世子之争”中的……    其核心点,便是这个《九品中正制》!    关麟笃定,司马懿、陈群都是聪明人,这个几十年他俩琢磨出来的制度,拥有如何强悍的力量?无须详加阐述……    同样的,这个制度能给曹氏勋贵带来何等破坏性的打击,他们也一定能前瞻的预判到,从而开始行动。    关麟就是要李藐,用这个……去引起整个曹魏内部的斗争,去引起氏族与勋贵在世子争夺上的不同站位。    曹操内部九个矿,如果一分为二,五个矿先打一场四个矿,那蜀汉这边的两个矿优势就大了。    在关麟的布局中——优势在我!    当然……    此刻的曹丕哪里会想到这么多。    他依旧是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份《九品中正制》,不时的感慨。    “妙啊,妙不可言!”    刘桢提醒道:“李藐的这份《九品中正制》我也看过,起初时也如子桓这般惊诧连连,可是越想,我越是细思极恐……”    “理论上中正选拔人才是公平公正的,但事实上,中正也是人,也有家族,而中原与北方的家族盘根错节,如何又能做到绝对的公平呢?也正是因此,一着不慎,就有可能变成‘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’!选出来的就都是氏族的子弟,氏族的门人了,如此,可就与这‘选官法’的初衷相悖了!”    刘桢说了一大堆。    “不……”曹丕的眼眸却在放光,“公干你这么一说,我反倒是觉得这位李先生更厉害了!”    “啊……”刘桢一愣,连忙问:“这是为何?”    “公干你想……”曹丕感慨道:“自从父亲称公后,清河名士崔琰反对,然后死了,荀令君反对,也死了,荀攸军师郁郁而终,各地氏族反对父王的行动日趋严重,一连三年,北方消停过么?而父亲的目的又岂只是一个魏公?终有一天,父亲是要称王的,乃至于……他……他还会……”    “称帝?”刘桢惊道……    曹丕却是起身,把门窗全部关好,方才坐回竹席上,一本正经的说:“父亲总说他所图无外乎是一个‘汉征西将军’,可这些年……时局所致,父亲称公,开国,用天子仪仗……这岂是征西将军能做的?父亲早晚是要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的……只是……”    曹丕顿了一下,将手中的《九品中正制》放置于身侧的案几上,却依旧将手按在上面,像是生怕他跑掉一般,他继续道:    “父亲怕是也没想到,只是称了一个公,就能引起这天下氏族如此的反抗,怕是称王之后更甚,称帝……想都不敢想!”    言及此处,曹丕缓缓站起,他指着这《九品中正制》的竹简,“而这一切,都会因为这一封《九品中正制》戛然而止,只要这个在,废旧立新,氏族就能看到希望……看到其掌握巨大权利的希望,而只要希望在,他们的利益在,他们何必去关心是汉家的王,还是曹魏的王,到时候……父王无论是称王,还是称帝,就能得到这些氏族的支持!这三年北方的动荡也能彻底终结。”    事实也的确如此……    曹操称个“公”,荀彧都要死要活的拼命反对,都能引起整个中原与北方氏族的大动荡。    可在曹丕朝时,受天子禅让,他都称帝了,但氏族中,却鲜有反对的声音。    就是因为这“九品中正制”,何止是让氏族看到了希望,乃至于让氏族们都看到了“氏族王朝”的希望了。    果然,刘桢提醒道:“可……氏族支持,是因为他们能从这选人制度中受益,但曹氏宗亲势必是反对的,他们怎能忍受‘中正’去定曹氏子弟的品级?这不是……不是变相削弱了宗室的利益么?”    “两利相权择选其重,两害相权择选其轻……”曹丕感慨道:“除非父亲不打算称帝,否则……他必须对氏族做出让步……因为……”    “因为什么?”    “因为宗室更听父王的,因为宗室无论怎样,也不会反抗父王!”    这一刻,刘桢看到曹丕眼中的光,他顿时懂了,他感慨道:“子桓是想利用这个赌一把,去争夺‘世子’之位么?”    “哈哈……”曹丕笑道:“有你刘桢,有此李藐,还有司马仲达助我一臂之力,这世子之位,有何不可?”    说到这儿,曹丕继续道,“方才收到子丹(曹真)寄来的书信,父亲就要回来了。”    “公干,你尽早安排我与此李先生见面,我有一种感觉,他会助我青天凌云,助我振翅高飞!不过……”    “不过什么?”    曹丕的眼眸中多出了几许担忧,“我是在想……李先生这等文采斐然者,子健也必定很是喜欢吧?”    “植公子……”刘桢像是想到了什么,面色一下子阴郁了起来    曹丕一下子就看穿了他的心意,“公干你放心,昔日父亲责罚你去江陵做苦,并非你平视我那妻子‘甄氏’之果,乃是因为父亲太喜欢子健了,他要用你来威慑于我!”    “可如今……时局不同了,子健闯大祸,要倒大霉了,你回来的正好,你将此李藐带回来,更是对我,对父亲,对曹魏……大有裨益!”    刘桢闻言连忙拱手,行了个大礼:“子桓公子过赞了,为子桓公子,桢总是赴汤蹈火,亦在所不惜!”    就在这时,曹丕走到了刘桢的身后。    “你在江陵日子苦,身体势必也损毁了不少。”    曹丕迅速的将他的衣衫取下披在了刘桢的身上。“如今外面小雪,天气冷,你多披件衣服!”    一时间,刘桢的眼瞳中满是晶莹泪目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……    月入眉梢,驿馆的李藐躺在床上。    他回忆起了,此前在江陵,秘密与关麟见面时,关麟对他的嘱咐。    “你要接近曹丕,也要接近曹植,一明一暗,只有这样才能更灵活,更能够影响时局,当然这很难,对你的考验极大!”    “你更知道,对于曹丕、曹植,曹操是他们的父亲不假,却更是枭雄,他就是从这大争之世中杀出来的,所以,他需要的继承人也是能在这大争之势中杀出来的,他不会介意儿子去争,也不会介意,儿子去建立自己的势力,他只会选择最强的,让最强的人继承这份江山!”    “不过,曹魏的世子之位千万不能太早尘埃落定,得让他们斗,让氏族与宗室分别站队,斗的剑拔弩张……斗的越凶残越好,斗的两败俱伤!”    那时候的李藐,听着关麟的话,只觉得此行凶险……    不过,他喜欢这种凶险,越凶险才越能见证他的价值。    不是么?    “呵呵——”    浅笑一声,李藐轻轻的道:“这《九品中正制》一出,曹魏的氏族与宗室就要分别站队了吧?好一个世子之位,好一个关四公子的妙计,好一个从大争之世中杀出来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