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:关家逆子,龙佑荆襄 第208节
书迷正在阅读:当无cp男主动了心[快穿]、和学霸互穿后、我在七零种蘑菇、炮灰觉醒以后[快穿]、怪物们的男妈妈[快穿]、救我于世间水火[快穿]、宿主今天崩人设了吗、六零之走失的妹妹回来了、菟丝花被邪神缠上后、我在八零拆快递拆到想吐
只是在用行动在表达着他的善意。 他不说话,李邈也不说话。 他给李邈治伤,李邈就任凭他治,大有一副……破罐子破摔,贱命一条,爱咋咋地的感觉。 不过…… 此刻,听到这两句词,李邈谨慎了起来。 他不由得回想起,昔日……他决定“踏上这刀山”后。 他将关麟约到一处四寂无人之所。 然后……关麟对他进行了一番重重的叮咛与嘱咐。 “曹操生性多疑,想要获得他的信任,难如登天,想要利用他挑拨起曹魏的纷争,那绝无可能,所以……能选择的人唯独是曹操的公子。” “曹丕阴狠,城府极深,表面上做出一副忠汉的模样,背地里比谁都想要篡汉。偏偏他忠汉的表象下,引得……无论是颍川氏族、河北氏族,均鼎力相助。若曹操薨,曹丕继位,想要引起各氏族的纷争,想要挑拨宗室的内斗,难如登天……而曹彰有勇无谋,野心勃勃,很容易被人利用!助其争世子难度极大,且不易掌控!所以,我们能选的人唯有曹植。” 关麟说这番话,是基于曹丕用“九品中正制”笼络世家大族,从而称帝这个事实。 从曹魏的角度来说,九品中正制从长远看,促成了三家归晋,促成了司马家氏族王朝的建立,是一步“弊大于利”的棋。 但从近来看,曹丕推行的“九品中正”的确……短暂的使得曹丕获得了氏族广泛的支持。 使得,曹魏在对抗蜀国、吴国时,能够得到世家大族源源不断的助力。 这点……对现如今的“孙刘联盟”太致命了。 关麟要做的,就是把这蹚水彻底搅浑…… 让以颍川氏族为首的豫州氏族与北方氏族对立。 让以曹丕为首的宗室与曹植为首的宗氏剑拔弩张。 曹魏越乱,蜀汉才越有机会。 曹魏越早乱,蜀汉的机会……才会来的愈发的凶猛! 说到底,蜀汉就这么一波人,青黄不接的问题,不是他一个关麟能够从根本解决,就算两个矿打九个矿,拖下去,关麟熬不起! 而李邈,他对关麟的话自是奉若神明。 他只问,“那等我到北境后,该如何加入到曹植的阵营!” 关麟的回答是:“说难也难……说不难也不难!” 于是,关麟就向他提出了许多名字。 比如“杨修”,比如“吴质”,比如“刘桢”,比如“司马懿”,比如“丁仪”……这些人,都可以作为他进入曹丕、曹植阵营的敲门砖。 换句话说,其实未必一定要加入曹植阵营,加入了曹丕阵营,从中作祟,反而更容易把这蹚水搅浑。 也正是因为关麟的话,此后……李邈格外留意他提到的这几个人。 比如,这些人的文章、这些人的辞赋,如今的李邈已经是如数家珍。 甚至,不只是他们,就连曹操,就连曹丕、曹植的诗词,李邈亦是倒背如流,又经过关麟的讲解与特殊训练,如今李邈的鉴赏能力,可见一斑! 此刻…… 刘桢一开口,李邈就道出,这是刘桢的词…… “阁下认识刘桢?”刘桢一下子警惕了起来,连忙问道。 “哈哈哈……”李邈笑了。“读过他几首辞赋而已。” “那先生觉得,刘桢此人如何?”刘桢接着问。 李邈摇了摇头,直接评价:“思健功圆,清新刚劲,气过其文,雕润不足,二等……二等货色!” 李邈说刘桢是二等货色,刘桢反倒是放下了那颗警惕的心。 他反问:“那何人堪为一等?” 李邈顿了一下,“荆州、巴蜀,无人辞赋可堪一等!” “那东吴呢?” “东吴人?滨海蛮夷之地,岂知何为诗词,何为辞赋?所做,不过是小儿传唱的童谣罢了!哈哈哈……”李邈又一次表现出了他持才傲物、喷子本色。 一句话,把蜀汉、把东吴的文人得罪了个遍! “那……北方可有?”刘桢试着问。 见吊足了对方的胃口,李邈故弄玄虚起来,“身居江陵,北方的事儿,如何说?” “哈哈……”刘桢笑了,“那刘备罢黜先生时,那关家父子折辱先生时,可曾想过,先生会不敢提北方之事。” 刘桢这是试探…… 试探曹魏对他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。 这…… 果然,李邈很明显的顿了一下,旋即微微低头。 “哈哈哈哈……”刘桢再笑,“都说李先生胆识过人,就连皇叔刘备也敢公然驳斥其得位不正,就连那恶贯满盈的关麟也敢当街撕咬,怎生……今日却是谈北色变?难不成,李先生连一个‘曹’字,一个‘魏’字都不敢谈么?这要传出去,岂不让人笑掉大牙!” 刘桢还在试探。 而李邈把握着此间的火候。 他深深的记得,关麟提到的“欲擒故纵”四个字! 似乎感觉差不多了。 “哼……”他冷哼一声,当即道:“这世上岂有我李藐不敢说的?” “好就是好,不好就是不好,当今世上一等一的诗人仅有两人,其一为曹操,其二为其三子曹植!” “曹操之诗,古直雄健,甚有悲凉之气,气吞江河,睥睨天下……曹植之诗,骨气奇高,词彩华茂,粲溢古今,卓尔不凡……” “此二人之诗,如人伦之有周、孔,麟羽之有龙凤!若曹操生堂,曹植当入室,如刘桢、王粲之流,至多也就坐于廊庑之间……” 一番话一气呵成,绝不是有意奉承、杜撰出来的。 说起来,刘桢与李邈,两个人也算是各自心怀鬼胎…… 一个是真敢这么试探,一个是真敢这么回答。 “哈哈哈哈……” 刘桢闻言大笑,他再不藏匿,立刻从怀中取出一封竹简,迅速的在李邈面前展开。 ——『这是……』 映入李邈眼中的是一行整齐的笔墨。 其中文字映入眼帘。 ——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,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?及其得贤也,曾不出闾巷,岂幸相遇哉? ——上之人求取之耳。今天下尚未定,此特求贤之急时也。 这是前两句…… 似乎是一封“求贤令”! 见李邈诧异,刘桢直接念出了后面的。 “子曰,孟公绰为赵、魏老则优,不可以为滕、薛大夫。若必廉士而后可用,则齐桓何以霸世!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?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?” 这一番话,说人话就是。 ——孟公绰做达官显贵的家臣是好的,但却当不了滕、薛这样小国的行政长官。 ——假如非得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,那么齐桓公怎么能称霸于世呢? ——当今天下,有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,怀有真才,却在渭水岸边钓鱼的呢? ——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,被指斥为盗嫂受金,而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呢? 李邈听在耳中…… 只觉得眼前的这位儒生深不可测。 曹魏如此招募?若非提前有所准备,那谁扛得住啊? 刘桢的话还在继续,“今天下若有无德有才之人放在民间,或果勇不顾,临敌力战,或文俗之吏,高才异质,或不仁不孝而有之过用兵之术,着令各郡守各举所知,勿有所遗!” 念完这最后一句。 刘桢笑吟吟的望向李邈。 “——这一封求贤令?李先生不妨品评一、二。” “忘了告诉李先生,此篇文章,出自魏公曹丞相之手笔。” …… …… 第148章 若他在,蜀汉的故事将改写 九、十月份,正是秋菊盛开的季节。 虽然天气骤冷,但也挡不住这满山遍野的菊花,无主自开。 刚过午时,江陵西城郊,金灿灿的,已经是一片菊花的海洋。 黄承彦打的酒也是菊酒。 汉代的酒,多以原料命名,如稻酒、米酒、葡萄酒,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添加配料的酒,比如椒酒、柏酒、桂酒、菊酒! 黄承彦最喜欢喝的是菊酒,有一股淡淡的菊花的忧伤,每每饮酒,总是能让他想起远在蜀中的女儿。 关麟最喜欢喝的则是甘蔗酒,单纯的就是因为……甜甜的超好喝! 当然,黄承彦出山庄打酒是不用掏钱的,非但不用掏钱,农人们还上赶着请黄承彦在这儿坐坐,吃个便饭。 说是便饭,一传十,十传百。